“是老百姓的支持,让我们夺得了胜利”(时空对话)
“是老百姓的支持,让我们夺得了胜利”(时空对话)
“是老百姓的支持,让我们夺得了胜利”(时空对话)
李 栋摄(人民视觉(shìjué))
孩子(háizi)们向杜士林展示绘制的主题画报。
清晨5点多,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(dàshè)镇牛儿庄村(zhuāngcūn),年近百岁的老人杜士林拉上一桶水、骑上(qíshàng)三轮车,从家出发,驶向村西的一片农田。
这一片地是杜士林(shìlín)开荒出来的,种着西红柿、辣椒(làjiāo)、西葫芦等(děng)20余种瓜果蔬菜。浇水、除草、施肥……闲不住的杜士林,常常要来田里劳作。
1937年(nián),年仅11岁的杜士林在河北磁县三区参加地下游击队,加入抗日(kàngrì)儿童团,后编入八路军129师。1947年,杜士林因战斗负伤,于年底退伍,回到(huídào)家乡牛儿庄村务农。
上午9时(shí),杜士林回到家简单吃过早饭,赶忙换上灰白色军装,在家里的圆桌前坐定。“我们那时的军装就长这样。”杜士林用左手(zuǒshǒu)指着胸前,断掉的3根手指很醒目(xǐngmù),那是残酷的战争给他留下的印记。
什么力量让(ràng)他宁死不屈?
“那时候什么都不怕,就想着胜利(shènglì)以后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”
杜(dù)士林加入抗日儿童团,是追随舅舅的脚步。
“舅舅说,跟着他(tā)走(zǒu),就能吃上饭了。”幼时,杜士林家里穷,连饭(liánfàn)都吃不饱。舅舅是地下游击队的小队长,一次回家探亲,就把他一起带走了。
在儿童团,杜士林个头小、行动快(kuài),就(jiù)肩负起为游击队打探、传递重要情报的(de)职责。当时(dāngshí),还有一群人也在四处打探消息,只不过他们是为日军效力。“都是为了有口饭吃,有人加入游击队,有人却成了汉奸。”杜士林说。
那时,杜士林曾多次目睹村里的(de)汉奸(hànjiān)为日军传递消息,导致老百姓的房子被烧毁。于是,对侵略者的仇恨在他心中深深扎了根。
“八路军保护老百姓,老百姓掩护八路军!”为部队传递重要情报、提供后勤支持……在儿童团的经历不仅磨砺了杜(dù)士林的意志(yìzhì),也(yě)让他越发觉得,“加入游击队,不光是(shì)为了自己能吃上饭,更是为了让老百姓都能吃上饭。”
为了方便打探情报,游击队(yóujīduì)需安排人给日军做饭。得知消息,杜士林自告奋勇,请求参与这项(zhèxiàng)行动。白天(báitiān)做饭的间隙,杜士林还刻苦学习日语。晚上回去,他便偷偷向地下游击队磁县三区区长汇报当天打探来的消息。一次反“扫荡”战斗中,游击队靠着(kàozhe)他收集的情报,成功除掉了4名(míng)汉奸,这让年少的杜士林十分自豪。
后来,在一次破坏日军铁路、阻断通信的行动中,杜士林不幸(bùxìng)被捕。审讯室(shì)里,日军向他施以残酷的电刑。电流穿身,如针(rúzhēn)扎一般,但杜士林宁死不屈,坚决不透露我军的任何消息。夜晚,趁着(chènzhe)敌人不注意,杜士林偷偷跑(pǎo)回了部队。“那时候什么都不怕,就想着胜利以后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”杜士林说。
靠(kào)什么赢得群众支持?
“八路军严明的(de)纪律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认同”
一副大框眼镜、几个勋章收藏盒、数十张照片(zhàopiān)……杜士林家客厅的桌子上摆放的每一个物件(wùjiàn),都与他的抗战经历有关。
“这是(zhèshì)前些年(qiánxiēnián),我回到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参观时拍下的照片(zhàopiān)。”指着其中一张照片,杜士林讲起在八路军129师从军作战的故事。
“我们把木头削尖当作枪,不停练习拼刺刀。”在129师,杜士林刻苦训练(xùnliàn),参与了多场重要战斗。在那些战斗岁月里,令杜士林记忆(jìyì)深刻(shēnkè)的,还有与当地老百姓间的“暖”与“甜”。
“那时我们上山开荒,种小米、土豆(tǔdòu)。每次下山返回部队时,赶上老百姓做饭,他们都要喊我们去家里吃饭。”杜士林说,老百姓担心(dānxīn)战士们没饭吃,战士们想着老百姓日子(rìzi)好不好。
为什么老百姓(lǎobǎixìng)这么拥护八路军?“一切行动(xíngdòng)听指挥,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……”80多年过去了,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杜士林依然记得清清楚楚。“八路军严明的(de)纪律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认同。”杜士林说,下山时,即便战士们早已饥肠辘辘(jīchánglùlù),也不占老百姓一点便宜。
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涉县(shèxiàn),战士们和百姓(bǎixìng)们都高兴地哭了。“是老百姓的支持,让我们夺得了胜利!”每每说起,杜士林都激动万分。
抗战胜利后,杜士林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。途经山东过黄河时,当地(dāngdì)老百姓主动拆下(xià)自家大门,用铁丝将门板连起来,制成浮板,帮助战士们渡过(dùguò)滔滔黄河。
“替牺牲(xīshēng)的战友看看首都北京,我做到了”
“我在天安门前向国旗和毛主席像敬了礼(lǐ)。”今年4月,在邯郸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邯郸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志愿者的(de)帮助下,杜士林和涉县百岁老兵李(lǐ)文廷一起踏上北京之行。
“我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,还(hái)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(rénmínyīngxióngjìniànbēi)和(hé)毛主席纪念堂,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。”4天行程满满当当,可杜士林(shìlín)不觉得累。“替牺牲的战友看看首都北京,我做到了。”完成了一直以来最大的心愿,杜士林有着说不出来的感动。
退伍回到(huídào)家乡,杜士林一直保持着军人本色,在田地(tiándì)里辛勤(xīnqín)劳作,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……杜士林的子女告诉记者,虽然父亲年岁已高,可只要一谈起那段烽火岁月,便立刻精神十足。
“爷爷(yéyé),看,这是我画的五星红旗。”“爷爷,我画的是红领巾(hónglǐngjīn),我要向您学习。”……今年“六一”前夕,峰峰矿区大社学校的8名小学生(xiǎoxuéshēng)拿着画笔画纸来到杜士林家中。孩子们与老人(lǎorén)围坐圆桌前,重温抗战故事,绘制主题画报。
“好好好!以前(yǐqián)我们哪有这样好看的画笔呀,真好!”看着孩子们赠送的画报(huàbào),杜士林笑得很开心。
当年盼望的好日子已成为眼下的日常生活,杜士林(shìlín)满心欣慰更满怀(mǎnhuái)期待,“好日子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。我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,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。”杜士林说(shuō)。


李 栋摄(人民视觉(shìjué))

孩子(háizi)们向杜士林展示绘制的主题画报。

清晨5点多,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(dàshè)镇牛儿庄村(zhuāngcūn),年近百岁的老人杜士林拉上一桶水、骑上(qíshàng)三轮车,从家出发,驶向村西的一片农田。
这一片地是杜士林(shìlín)开荒出来的,种着西红柿、辣椒(làjiāo)、西葫芦等(děng)20余种瓜果蔬菜。浇水、除草、施肥……闲不住的杜士林,常常要来田里劳作。
1937年(nián),年仅11岁的杜士林在河北磁县三区参加地下游击队,加入抗日(kàngrì)儿童团,后编入八路军129师。1947年,杜士林因战斗负伤,于年底退伍,回到(huídào)家乡牛儿庄村务农。
上午9时(shí),杜士林回到家简单吃过早饭,赶忙换上灰白色军装,在家里的圆桌前坐定。“我们那时的军装就长这样。”杜士林用左手(zuǒshǒu)指着胸前,断掉的3根手指很醒目(xǐngmù),那是残酷的战争给他留下的印记。
什么力量让(ràng)他宁死不屈?
“那时候什么都不怕,就想着胜利(shènglì)以后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”
杜(dù)士林加入抗日儿童团,是追随舅舅的脚步。
“舅舅说,跟着他(tā)走(zǒu),就能吃上饭了。”幼时,杜士林家里穷,连饭(liánfàn)都吃不饱。舅舅是地下游击队的小队长,一次回家探亲,就把他一起带走了。
在儿童团,杜士林个头小、行动快(kuài),就(jiù)肩负起为游击队打探、传递重要情报的(de)职责。当时(dāngshí),还有一群人也在四处打探消息,只不过他们是为日军效力。“都是为了有口饭吃,有人加入游击队,有人却成了汉奸。”杜士林说。
那时,杜士林曾多次目睹村里的(de)汉奸(hànjiān)为日军传递消息,导致老百姓的房子被烧毁。于是,对侵略者的仇恨在他心中深深扎了根。
“八路军保护老百姓,老百姓掩护八路军!”为部队传递重要情报、提供后勤支持……在儿童团的经历不仅磨砺了杜(dù)士林的意志(yìzhì),也(yě)让他越发觉得,“加入游击队,不光是(shì)为了自己能吃上饭,更是为了让老百姓都能吃上饭。”
为了方便打探情报,游击队(yóujīduì)需安排人给日军做饭。得知消息,杜士林自告奋勇,请求参与这项(zhèxiàng)行动。白天(báitiān)做饭的间隙,杜士林还刻苦学习日语。晚上回去,他便偷偷向地下游击队磁县三区区长汇报当天打探来的消息。一次反“扫荡”战斗中,游击队靠着(kàozhe)他收集的情报,成功除掉了4名(míng)汉奸,这让年少的杜士林十分自豪。
后来,在一次破坏日军铁路、阻断通信的行动中,杜士林不幸(bùxìng)被捕。审讯室(shì)里,日军向他施以残酷的电刑。电流穿身,如针(rúzhēn)扎一般,但杜士林宁死不屈,坚决不透露我军的任何消息。夜晚,趁着(chènzhe)敌人不注意,杜士林偷偷跑(pǎo)回了部队。“那时候什么都不怕,就想着胜利以后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”杜士林说。
靠(kào)什么赢得群众支持?
“八路军严明的(de)纪律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认同”
一副大框眼镜、几个勋章收藏盒、数十张照片(zhàopiān)……杜士林家客厅的桌子上摆放的每一个物件(wùjiàn),都与他的抗战经历有关。
“这是(zhèshì)前些年(qiánxiēnián),我回到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参观时拍下的照片(zhàopiān)。”指着其中一张照片,杜士林讲起在八路军129师从军作战的故事。
“我们把木头削尖当作枪,不停练习拼刺刀。”在129师,杜士林刻苦训练(xùnliàn),参与了多场重要战斗。在那些战斗岁月里,令杜士林记忆(jìyì)深刻(shēnkè)的,还有与当地老百姓间的“暖”与“甜”。
“那时我们上山开荒,种小米、土豆(tǔdòu)。每次下山返回部队时,赶上老百姓做饭,他们都要喊我们去家里吃饭。”杜士林说,老百姓担心(dānxīn)战士们没饭吃,战士们想着老百姓日子(rìzi)好不好。
为什么老百姓(lǎobǎixìng)这么拥护八路军?“一切行动(xíngdòng)听指挥,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……”80多年过去了,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杜士林依然记得清清楚楚。“八路军严明的(de)纪律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认同。”杜士林说,下山时,即便战士们早已饥肠辘辘(jīchánglùlù),也不占老百姓一点便宜。
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涉县(shèxiàn),战士们和百姓(bǎixìng)们都高兴地哭了。“是老百姓的支持,让我们夺得了胜利!”每每说起,杜士林都激动万分。
抗战胜利后,杜士林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。途经山东过黄河时,当地(dāngdì)老百姓主动拆下(xià)自家大门,用铁丝将门板连起来,制成浮板,帮助战士们渡过(dùguò)滔滔黄河。
“替牺牲(xīshēng)的战友看看首都北京,我做到了”
“我在天安门前向国旗和毛主席像敬了礼(lǐ)。”今年4月,在邯郸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邯郸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志愿者的(de)帮助下,杜士林和涉县百岁老兵李(lǐ)文廷一起踏上北京之行。
“我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,还(hái)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(rénmínyīngxióngjìniànbēi)和(hé)毛主席纪念堂,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。”4天行程满满当当,可杜士林(shìlín)不觉得累。“替牺牲的战友看看首都北京,我做到了。”完成了一直以来最大的心愿,杜士林有着说不出来的感动。
退伍回到(huídào)家乡,杜士林一直保持着军人本色,在田地(tiándì)里辛勤(xīnqín)劳作,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……杜士林的子女告诉记者,虽然父亲年岁已高,可只要一谈起那段烽火岁月,便立刻精神十足。
“爷爷(yéyé),看,这是我画的五星红旗。”“爷爷,我画的是红领巾(hónglǐngjīn),我要向您学习。”……今年“六一”前夕,峰峰矿区大社学校的8名小学生(xiǎoxuéshēng)拿着画笔画纸来到杜士林家中。孩子们与老人(lǎorén)围坐圆桌前,重温抗战故事,绘制主题画报。
“好好好!以前(yǐqián)我们哪有这样好看的画笔呀,真好!”看着孩子们赠送的画报(huàbào),杜士林笑得很开心。
当年盼望的好日子已成为眼下的日常生活,杜士林(shìlín)满心欣慰更满怀(mǎnhuái)期待,“好日子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。我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,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。”杜士林说(shuō)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